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积极推进《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23-11-24    作者:    来源: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
【字体:       】

2021年以来,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北京市委工作部署,在市委宣传部坚强领导下,积极推进《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在北京的工作落实,广泛团结首都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智库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工作,全力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一、强化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出台《关于新时代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作出北京贡献。组织召开北京市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时任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新时代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举全市之力建设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推动形成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强化首都高端智库建设,18家市委市政府职能部门和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紧密对接,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涵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服务“七有五性”民生福祉等新时代首都发展重点领域。

二、抓好“两件大事”。一是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依托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22家研究基地,探索形成了“基地、课题、专家”协同运转机制。形成一批代表首都水准的优质成果和品牌活动,在中央主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500余篇,成果数量质量持续全国领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策划出版“新时代思想旗帜研究文库”等,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举办大型理论研讨活动20余场,为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地作出积极贡献。二是持续提升首都新型智库服务决策水平。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围绕“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需求开展深入研究,620余篇首都高端智库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和市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相关部门决策采用,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初步构建形成了包括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和82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内的首都新型智库体系。

三、促进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一是发挥社科基金项目引导作用。探索建立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规划和决策咨询项目为主,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和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为辅的工作格局,优化服务学科、学术建设的工作体系。注重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的导向作用,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推动成果转化,项目管理质效和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年均立项500-600项,支持资金超过7000万元,项目结项转化应用率达85%以上。坚持汇编出版《首都发展报告》等蓝皮书近60本,报送《成果要报》和问题研究专报150余篇。组织申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50余项。二是发挥社科评奖激励作用。认真组织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坚持从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参评成果进行全面评判,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品意识质量导向、公平公正公开”评奖工作四原则,严把意识形态关,严格遵循《评选条例》《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同行评审、利害回避、严格保密等工作制度,自觉接受纪检监督,评选出一大批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经得起实践、社会和学术界检验的代表性成果,有效反映了近年来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三是持续激发学术创新活力。着力搭平台、建机制、强活力,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学术交流活动。“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学术前沿论坛”“两界高峰论坛”“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四大学术论坛举办近百场活动,学术论坛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成为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权威工具书。

四、更好发挥“联”的作用。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责任担当。社科联党组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首都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科类社会组织专项治理,首都社科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北京市社科联、社科规划办自觉担当,把贯彻《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作为工作重点在本单位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体现并在着力抓好落实。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党组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两个《实施细则》,探索形成意识形态领域重点问题和舆情分析研判专报机制,积极打造专群结合的分析研判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网络评论工作机制。完善优秀社科成果评奖和重大科研项目意识形态审核把关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力量的积极作用,探索形成“1+2+1”的专项审核工作模式,确保科研和项目成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和阵地建设管理,首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积极向好、健康巩固。三是完善服务社科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科联常委会、专业委员会作用,通过丰富多样、务实有效的活动,紧密团结凝聚社科领域专家学者,深入实践一线,了解首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问题,以亲历参与和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科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得到加强。社科联党组成员分工联系专家学者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编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调研成果汇编》,党组主课题组调研报告和经验做法分别在《北京调研》《宣传通讯》《前线》刊发。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加强工作体系化建设”系列举措,有力提升服务首都社科的工作能力。四是引导社科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党建融入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全过程,面向社会组织设立北京市社科基金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规划项目,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社科普及和决策咨询,一体推进学科学术学会融合发展。社会组织申报论文集(学术专著)24项,举办学术前沿论坛社会组织专场12场。所属162家社会组织10余万会员,在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五是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实施“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计划”,进一步畅通社会组织、非公组织人才职称评审通道。探索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项目奖励为带动、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力。加大对优秀青年学者资助力度,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得到培养锻炼,成长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仅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实施三年来,就有5人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属高校“十四五”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人荣获“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称号。

五、积极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是积极服务于“三条文化带”建设。设立“首都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研究”社科基金项目专项,更好服务“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确立“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聚焦大运河文化主题,集中权威学者,牵头组织完成《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和7省市分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开设“运河缘 中国梦”“‘社科小普’带你看大运河文化带”等网络专题,提高了受众传播率。二是用心做好社科普及工作。着眼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系列讲座为基础,以新媒体为创新平台的宣传普及格局。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起“人文之光网”“京社科”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视频号及“社科小普”新浪微博号、“小普”抖音号、快手号的新媒体“平台矩阵”。创新语言表达方式,构建起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人文之光”社会科学知识竞赛、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系列讲座、“北京社科”精品讲堂、社科趣谈、“三条文化带”科普动漫的“品牌矩阵”。加强共建合作交流,构建起与主流媒体、社会组织、社科普及基地的新媒体传播“协同矩阵”。与17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接,举办社科普及讲座250余场,受众达1万多人次,举办3届北京社科普及周和3次社科知识竞赛活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科服务,探索“互联网+社科普及”,线上线下活动受众年均超1亿人次。

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确保相关部署在北京落地生根取得实效,是首都社科界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当前,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倍努力。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与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首都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禀赋优势,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切实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能力、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研究供给和决策参考能力、提高促进学科学术建设的牵引推动能力、提高学科交叉和有组织科学研究的统筹调动能力、提高社科普及和宣传动员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等等,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