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前不久的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依托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折射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这既是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径。总结发扬宝贵历史经验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提炼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2025.06.24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德师风建设,事关教师队伍良好形象,关系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翻开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始终:从首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出台,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划定师德“红线”,再到将师德考核评价贯穿教师准入、培养全过程,对师德违规行为严打击、“零容忍”……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的重要举措。  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

2025.06.24
锚定“四个面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科技现代化有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著作,既是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指引,为开辟新赛道、制胜新领域、构筑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顶层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研人员创造潜力的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025.06.20
以数字生产力推动智慧农业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推动规模化农场(牧场、渔场)数字化升级,培育链条完整、协同联动的智慧农业集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以科技创新为内核,正全方位、深层次地重塑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借助数字生产力赋能智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加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启动建设,持续开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创新应用项目不断落地,支持建设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00多个,众多智慧农场、牧场和渔场加快发展。  同时,智慧农业集群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一些农业领域从业者年纪较大、知识更新滞后,对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智慧农业集群发展的瓶颈。而智慧农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一些智能设备、软件系统及基础设施,由于不同厂商设备和系统的数据

2025.06.18
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性

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具有鲜明特性,为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发展和做好工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党的工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全方位进步,对于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彰显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

2025.06.18
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工作取得了瞩目成就,财政事业发展历程中的特征事实与一般规律亟待总结,财政工作的未来方向也需要中国财政学理论予以指导。当前,财政实践已深度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加快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应系统梳理我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科学把握财政学的学科本质,积极回应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财政命题。财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演进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中国财政学界围绕财政的本质、职能定位、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为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分配论”成为主要理论范式。这一时期的财政理论将财政的本质界定为在国家集中分配过程中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反映计划经济时期的治理逻辑。  在改革开放和

2025.06.17
接诉即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北京实践

“您好!这里是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走进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话务大厅,700多个工位座无虚席,电话响铃声、键盘敲击声、热情回应声此起彼伏。这是一条有温度的热线,让北京市民心声“有地方说”;这也是一条有态度的热线,让群众诉求得到倾听、尊重与回应。热线的背后,是北京市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主动治理的为民服务机制——接诉即办。北京市怎样推进接诉即办?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对基层治理有什么启示?我们对此进行了调研。北京,作为一座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基层治理难题。部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与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落差突出;市民对公共服务精细化要求与城市治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之间存在矛盾。如何让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相契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通过机制创新预防和化解各类基层矛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如何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党组织作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北京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自2019年以来,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将12345“市长热线”升级为“市民服务热线”,将全市343个街道(乡镇)、16个区、79家市级部门、58家承担

2025.06.17
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开启“凿空之旅”,伟大的古丝绸之路自长安逶迤西去,中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2013年,哈萨克斯坦成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古老的丝绸之路全面复兴。2023年5月,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十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宣布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有力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走在前列。随着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双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将共建“一带一路”带入快车道,取得丰硕合作成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助力。战略对接 机制引领古老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绚丽的纽带,将中国与中亚紧密相连。中亚国家不仅是“一带一路”首倡之地,更是中国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亚国家是最早公开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者。在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保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实现了与中

2025.06.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