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进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研究、跟踪人才成长状况,实现学术方向引领,推动优秀学术成果产出,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于4月至5月,陆续组织召开了哲学、政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8场课题研讨会,42位首都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导师出席并作点评指导。
会上,60位课题承担人就各自课题研究进展、阶段成果产出,问题困难等逐一进行课题汇报,与参会导师、同行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明确了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重点。研讨有效增强了学科对话,推动了理论创新、学术发展和学人成长,取得了良好效果。从汇报情况和阶段性成果统计来看,各课题承担人能够认真落实项目要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在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现实前沿问题。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设立初衷就是要鼓励青年学者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夯实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厚度。从研讨会总体情况来看,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组课题相对较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工作。同时,青年学者们也能够基于各自的课题研究,积极聚焦现实前沿问题,围绕“数字生态治理”“北京产业升级”“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取得理论创新的新突破。
二是“双导师”优势明显。该项目为每位课题承担人配备了两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课题导师全程跟踪指导。从中期检查情况来看,导师学术指导和学风示范作用发挥明显。课题承担人能够与课题导师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专业指导意见建议,在促进学术精进的同时,学风学品方面也得到长足发展。
三是注重互鉴交流,积极参与学术研讨。该项目自实施以来不断优化过程管理,多次组织学术研讨、考察调研等活动,切实发挥了项目引领导向作用。近两年来,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吸引到大批优秀青年学者参与其中,12位项目课题承担人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学术成果,学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此外,青年学者还积极参与到各项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中,如清华大学袁艾多次参与国际会议并就“默言”主题作报告。与此同时,该项目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关注和认可。
四是阶段性成果产出丰硕。截止目前,该项目共收获已发表文章250余篇,其中英文文章51篇;申请发明专利1份;出版专著8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发文17篇;提交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48份,多份获得中央及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政治学专场(4月21日)
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场(4月26日)
经济学专场(4月27日)
文学、语言学专场(5月6日)
历史学专场(5月13日)
管理学专场(5月25日)
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专场(5月28日)
法学专场(5月31日)
该项目自2021年实施以来,以优化过程管理、拓展研究深度、加强互鉴交流、培育良好学风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学术研讨、基层调研等活动,切实发挥了项目在厚培学术根基、推动人才培养、推进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引领导向作用。通过此次与专家学者深入交流、访谈调研,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优化提升管理效能,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导作用。
(供稿:学术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