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形成的。它创造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盛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生产力发展进程看科教兴国战略 回顾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8世纪中叶之前,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更多是经验,人类处于手工作业阶段,工厂或生产线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学校,生产力发展对科技与教育的依赖性尚不明显。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是机器,自然资源、资金和科技成为社会生产的驱动源,科技含量明显增大。20世纪中叶之后,计算机与互联网创生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科技对生产力的作用愈加凸显。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正进入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阶段,人类社会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生产力发展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日益鲜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间,京津冀三地政府坚持把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作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统筹兼顾、科学谋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不断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推动京津冀现代化产业生态迈向更高水平。十年回顾 现代化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取得了十年间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的好成绩。三次产业构成也由2013年的6.2∶35.7∶58.1变为2023年的4.6∶27.7∶67.7,新兴经济、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7月末,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 科技为要,“要素+平台+机制+政策”激活创新聚变效能。京津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体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要素方面,三地围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全方位、多领域务实合作。共同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等课题,围绕新能源、先进制造、精准医学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为在新征程上切实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技术基础主要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规律和建设路径,需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探索新举措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人去推动。人要成为生产力的推动者,就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素养和应用技能;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则更需要有对前沿科学的敏锐把握能力、对颠覆性科技创新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高素质劳动者。 第一,厚植创新禀赋。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高校要充分发挥知识创新驱动、人才创新驱动的优势,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文化全面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中,坚持以产业战略发展问题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案例教学、虚拟课堂教学、产业场景课堂教学等方式,引领广大同学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和全球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中不断厚植创新禀赋。 第二,持续优化学科设置和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独特的生产要素、资源潜能和价值优势,要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担当起新的使命。以智促创 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成色是“新”,核心要求是创新。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集地,以知识激发创新,以智慧引领创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既肩负重要使命,也拥有独特优势。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要善于深潜,甘于“坐冷板凳”。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的大厦才能建得高。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从宏观政策的高度揭示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业教育则是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这种矛盾反映在学生层面,主要体现为就业认知偏差、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脆弱等问题。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质量,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为破解当前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思想上相融合,塑造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就业教育侧重于对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判。而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
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务实举措。 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加深等因素给我国利用外资带来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高水平开放吸引优质外资,让外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法律体系,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不断完善外资产业促进政策,外资结构持续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引资能力增强,带动服务业外资结构升级。我国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积极吸引服务业外资。同时,国内已经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