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问题是任何一个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深化对城乡关系规律的认识,城乡关系不断改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窗口期”,打好“组合拳”,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的主要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城乡融合。我国农村户籍人口7.6亿人,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的总和。如何将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持续性的人口红利,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城乡融合推进共同富裕,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这是我国当前城乡融合的现实国情。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城乡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成为城乡融合主要目标,持续扩大城乡中等收入群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向人才、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让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方能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需要构建起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关键路径:即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的吸引与集聚、人才链与“三链”的深度进阶融合,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人才动能,提供人才支撑,发挥人才红利。源头活水: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工程。2022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635.4万人年,R&D经费支出3814.4亿元,稳居世界首位。然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产业体系完整性、先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加快释放创新动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智能为重要资源、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摆在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大农业观超越了单纯的耕地生产和一产的范畴,要求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旨在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体现了大粮食思维和大食物观,即不仅要关注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种植,也要关注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还要关注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其他环节,通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 树立大农业观,能够帮助增加农民收入。大农业观不仅关注农业的生产,还关注产前、产后一系列的农业产业链活动。大农业观要求将农业产业链加长、加宽,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更相适应、同资源承载力更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构成破题,将科技和人才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一方面,强调以科技为底座,通过强化农业设备支撑,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加快数据要素流转,发挥乘数效应,从而打破城乡数字壁垒,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另一方面,强调以人才为核心,通过引导“新农人”返乡就业创业和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积极性等措施来激活释放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进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不仅促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能够使创新活动贴近生产一线,使创新成果直面市场需求。在创新驱动战略视域下,通过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研发。同时,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常态化咨询制度,定期组织沟通交流,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一方面,有力有序推进“揭榜挂帅”制度,推动更多科研任务由企业承担;另一方面,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推动更多研发投入由企业贡献。此外,通过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
文明,是人类始终不懈的追求,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从文明发展的高度指出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方向,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前行的热情和动力。书写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篇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少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也理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精心保护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源。中华文明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还要继续走向新的未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无论是自然物质还是人类自身,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意识
本月初,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圆满闭幕,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我国为维护全球多边经贸体系打造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展现出我国致力于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与此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已成为当今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胸怀天下,从战略高度强调中国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是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中国方案。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认识到,必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坚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的立场,无疑是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大国竞争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