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这一重要部署既延续了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路,又在新的起点上对县域富民产业进行战略规划,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重要意义 县域富民产业突出表现为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总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助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的文化繁荣、生态保障、组织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因此,需要围绕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聚焦农民增收来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走深走实,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县域富民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新一轮农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技术一直是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中扮演重要角色,欧美国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互联互通,以西方话语对大模型进行数据训练,争夺全球话语权。不同的话语背后是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这是党和国家对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作出的重大部署。将智能传播纳入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以人工智能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把握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的结构性框架 伴随人工智能渗透进传播活动的全链条,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首要任务在于从话语的结构性框架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智能传播带来的逻辑转变。 话语思想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沉淀而成,包括制度理念、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价值内涵等。概念是人类思维最基础的知识单元,人工智能可结合历史经验、生活案例等阐释中华文明中的抽象概念,将不可见的思想转化为摸得着、看得见的符号意象,有助于在各国民众间增进理解、引发共鸣。 话语质料是支撑思想的解释性内容,由文明的表层要素构成,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加快推动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一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需求反馈,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的辐射范围、丰富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强化产业创新的协同效应。 有助于促进技术扩散,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循环。技术扩散是乡村地区吸收城市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城乡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的转化。城市中先进技术向农村的传播和转移,不仅可以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并就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相应安排,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奠定了良好制度基础。筑牢根本制度 根本制度是决定我国制度体系根本性质的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主要包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筑牢根本制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着力解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文以载道,道润人心。诚实信用不仅是人类道德共识度最高、社会调节力最广泛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一 中华文明不仅以五千年绵延不断著称,而且以丰厚独特的诚信思想文化闻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诚信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显诚信本体论的“天道义理”诚信观。中西文化都认同“真诚不说谎、真实不作假、践约不失信”的诚信道德要求,但对于诚信为何是人应该践行的道德规则,中国古人超越西方文化单纯的“工具理性”道德思维方式,不以“功利”“好处”“利益”论诚信的正当性,而是遵循“天道之本然”和“人道之当然”的义理规定性,认为诚信是人理应遵守的天经地义的道德法则,确立了诚信原则的客观性,从道德本源上排除了遵守诚信的功利价值理由。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即“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则。朱熹注解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进行了全方位部署。绿色消费作为一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囊括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新型消费模式,不仅是促进我国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首先,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消费新风尚。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渐成焦点,绿色消费也从边缘走向主流,引领消费新风尚。因为绿色消费不仅与个人健康和生活品质相关,更是对地球未来负责的重要体现。《世界开放报告2024》显示,全球“绿色”引领不断凸显。截至2023年末,140多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目标,覆盖全球近90%的排放量。在我国,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大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绿色快递、绿色家电家居家装受到青睐,绿色消费蔚
中国和拉美国家同为全球南方国家,有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诉求,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具备天然优势。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虽地处太平洋对岸,但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成果。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正开启新的“金色十年”,为中拉共同迈向现代化织牢“发展带”,铺实“幸福路”。政策沟通增进共识 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中拉整体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多个领域达成广泛共识。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5次访问拉美,亲自擘画中拉关系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愿同拉方一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拉合作走深走实。2014年7月,中拉论坛正式建立,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中拉关系作出了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和“1+3+6”合作新框架的顶层设计,有力推动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中拉论坛机制在推进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5月,拉美地区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中拉友好关系历史悠久,在进入21世纪后不断向纵深发展。拉美学界高度关注中国改革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成就及其对拉美地区的贡献,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活力推动了拉美地区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带给拉美的重创”。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取得非凡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时代得到了集中彰显,拉美学界对此高度关注和认同。近期,不少学者纷纷撰文或接受采访,表达他们的赞叹之情。 一是高度评价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巴西学者弗拉基米尔波马尔指出,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被不少学者称为“250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变革”。拉美著名左翼学者、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前副校长阿蒂利奥博隆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开启了一系列试验与革新,摒弃教条主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令人惊叹,是全球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韦拉克鲁斯研究中心主任阿尼巴尔卡洛斯索特雷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