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独特的生产要素、资源潜能和价值优势,要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担当起新的使命。以智促创 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成色是“新”,核心要求是创新。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集地,以知识激发创新,以智慧引领创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既肩负重要使命,也拥有独特优势。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要善于深潜,甘于“坐冷板凳”。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的大厦才能建得高。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从宏观政策的高度揭示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业教育则是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这种矛盾反映在学生层面,主要体现为就业认知偏差、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脆弱等问题。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质量,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为破解当前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思想上相融合,塑造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就业教育侧重于对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判。而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
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务实举措。 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加深等因素给我国利用外资带来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高水平开放吸引优质外资,让外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法律体系,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不断完善外资产业促进政策,外资结构持续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引资能力增强,带动服务业外资结构升级。我国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积极吸引服务业外资。同时,国内已经形成的
近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落下帷幕,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工商界和国际组织的110多位嘉宾云集,热议“持续发展的中国”。会议传递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利好信号,令世界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企业高管在北京忙着谈合作、开新店、晒规划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中国处于“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确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全球跨国投资低迷、逆全球化暗潮汹涌。然而,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没有变,各国经济深度交融的事实没有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的重要谈话,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意愿、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不仅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还有大量高素质劳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经济复苏进程中,中小企业的运行状况无疑蕴含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年初以来,中小企业产销状况持续改善,企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从生产方面看,今年前2个月,中小企业采购指数为51.4%,持续处于景气区间,小微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特别是“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不仅显示企业预期回稳向好,而且说明企业生产动力明显增强。从销售方面看,今年前2个月,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为52.4%,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持续处于景气区间,有力支撑了外贸形势回暖向好。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长10.3%,进口增长6.7%。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内贸指数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8.3%,显示内需也保持恢复态势。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广大的市场主体,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反映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复苏节奏加快。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在财税方面,对小规模企业减免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和特征,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采取积极措施,有力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基数大、速度快。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底,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相关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英国45年,而中国大约25年。二是底子薄、负担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我国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此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出现了城乡、地区差异加大等情况。这些因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了生态环境从单一、分别治理到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党的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文明的自觉,彰显着当代中国的文明立场与文明主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就是当代中国的文明实践。与此同时,无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为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才能理解其本质,理解其在全球语境中的文明角色和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当时的德国提出的“解决办法”、实践任务——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从这一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实践是有高下层次之分的,马克思突出和倡导的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革命,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与变革;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实践未曾达到这样的原则高度;这个原则高度说到底乃是人的高度,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