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

2024.02.28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经费使用上,将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近期北京、广东等多地也在开年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重点部署。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正逐步向基础研究前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演进壮大都十分依赖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从源头供给、应用转化、配套服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畅通基础研究转化应用桥梁,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将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源头供给,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打牢基础研究地基,

2024.02.28
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南极秦岭站致贺信,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并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科技创新人才格外重视。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不懈努力,以德为先,全面提高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敢打硬仗,力争成为为祖国科技事业挑大梁、担重任的合格青年科技人才,为国家科技战略人才力量注入源头活水。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能挑大梁的年轻人必须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

2024.02.28
提升城市海外影响力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阵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更承担着公共外交、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文化艺术交流、社会治理经验共享等诸多重要职能。对于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而言,聚焦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传播能力意义重大。城市的国际传播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深化研究。从更高层面把握城市国际文化传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城市国际传播是国家传播的重要空间节点。城市国际传播需要把握传播规律和专业要求,把握传播的节奏、样态和特质。但同时,城市国际传播影响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仅靠传播学难以达到提升城市海外影响力的综合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播看传播,全面深刻地把握城市国际传播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更自觉地把握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对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价值。  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层面把握城市国际传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二三百年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一个国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硬实力和软

2024.02.28
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

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了路线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当前农村发展中缺人才的问题,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助力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是有效凝聚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多项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科学引导不同领域的人才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推动缓解乡村人才队伍紧缺的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凸显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的重要

2024.02.28
乘势而上 持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协同发展合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基本形成。  一盘棋布局,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坚持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一系列专项规划、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先后出台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方针和战略方向;《“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擘画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图景。此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等的制定实

2024.02.20
全球比拼布局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由未来科技、原创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推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场景、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具备在未来5至15年成长为新领域新赛道的产业,如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空天、海洋、量子、生命科学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兴技术持续涌现并加速向产业渗透,谁掌握了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前瞻布局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已经成为抢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的全球共识。主要国家立足本国优势领域,强化未来科技研发,培育未来产业,积极谋求抢占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主导权。锚定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领域新认知不断拓展,原创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持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深度耦合、多点突破态势。未来科技是未来产业的底层支撑,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是激活未来产业发展新势能的关键。各国纷纷基于未来科技集成创新催生新图景,在研究未来科技演进和发展趋势基础上,找准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和

2024.02.20
守护“无价之宝” 夯实幸福之基

编者按  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强调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区、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北京市密云区在守好水库、打好生态牌、走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怎样的探索实践?有哪些启示?光明日报调研组对此开展了深入调研。   冬日暖阳下的密云水库如诗如画,浩浩荡荡的候鸟大军已穿越山川湖泊,落脚在库区边、潮河畔,它们中有豆雁、赤麻鸭,还有白鹤、扇尾沙锥等珍稀鸟类,观鸟爱好者闻讯而来。  “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可不敢怠慢,悄悄地或者远一点观看。”北京摄影爱好者宋会强指着水库中的湿地说,“遇到更珍贵的鸟,比如白枕鹤,有时候连呼吸都屏住,生怕打扰到它们。”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让候鸟对密云投出了“信任票”,这些大大小小的飞行“明星”在此驻足停留或安居乐业,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保水保生态,坚定不移守护好绿水青山  调研组来到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和美丽的潮白河畔。  在水库上游潮河

2024.02.20
Baidu
map